安徽安庆市岳西县来榜镇三河村有一块方面几平方公里的山湾叫余宕, 这里的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宗祠--三河余氏宗祠。
三河余氏宗祠,抗元余将军后裔建起宗祠,安庆余四十将军谱写壮丽史歌。
余氏宗祠侧面
余氏宗祠始始建于明朝中晚期,清朝光绪年间重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始祖余四十,为抗元将军,后裔为避战乱来潜。
余氏宗祠,又称三合堂,坐落在岳西县来榜镇三河村余宕,余氏宗祠被岳西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坐北朝南,祠堂大概于近期刚刚修缮过。祠堂的正大门分内外两道,挂在门楣正中的横匾上镶嵌着“余氏宗祠”四个黑底鎏金大字,两侧院墙上,马头墙檐角高翘,气势不凡。
余氏后裔以余四十为迁潜始祖,以余真一兄弟为一世祖,各自纂修宗谱。清朝同治初年,真四、真五、真六三房,于余家宕始祖余四十坟茔相对的山麓修建总祠。同治甲戌年,三房起名为“三合堂”,并合修宗谱《余氏家史》。
走进宗祠大殿,这里是余氏后人专门用来供奉、祭祀先祖的地方。抬头望,大殿中堂正中,“三合堂”、“合兴堂”两块黑底金字横匾,高悬头顶。
据了解,《元史。齐秉节传》记载为:“ 齐秉节,字子度,滨州蒲台人。父圭,从严实攻归德、庐州,有功,授无棣县尹,摄征行千户,后兼总管,镇枣阳。……至元三年(1266年),告老,举秉节自代。……十四年(1277年),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时黄州复叛,令秉节往讨,斩余总辖于阵。……”
现有史籍可对余四十抗元被杀作旁证:七月(1276年),文天祥以同都督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月,文天祥派使参赞吴浚取雩都,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元兵入汀关。二月,文天祥率军攻复梅州,四月,斩杀跋扈二大将,至夏,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
此时,各地豪杰响应抗元,号令通于江淮,宋军获雩都、赣州胜利,又以偏师进攻吉州,陆续收复众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转战至广州。湖北黄州属于江淮之间,余四十当于此时复叛抗元。
有《余氏家史》“六股伯照公支下十三世公贵显”文称:“义公长子,字二怀,号三河,生万历庚戌年九月初四日……”万历庚戌年为1610年,距总辖余四十起兵抗元的宋景炎二年(1277年)相隔333年。按照人口繁衍平均26年一代计算,333年繁衍13代,十分合理。如以《元史》记载为依据,余四十也应当是宋末元初人。
进入厅堂,发现一块黑底黄字的匾额高挂堂中,这块牌匾名为“尚书华胄”为光绪年间清廷高官所送,另有一块匾额为“武溪源远”,也是宗祠建成光绪年间由清廷高官所送。
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宗祠也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损坏。余氏族人同心协力数次维修,使宗祠得以重建。宗祠也曾办过学校,为当地培养人才作出过贡献。
文章转载自网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